-
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世界上從來沒有過哪個國家的軍隊數十年以弱對強,堅持不懈,深入群眾,得到大面積各階層的支持——除了毛澤東的軍隊——從來沒有督戰隊,也沒有大把銀元獎勵,但他的軍隊卻最富獻身精神,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的軍隊。
1935年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時,兵力只剩8000人,人困馬乏,糧草枯竭,各方面都十分困難,每個人都挑戰了生命極限,但之后又費盡千辛萬苦聚攏到一起。
毛澤東是靠什么凝聚這樣一支舉世無雙的鐵軍?
讀了開國上將李克農之孫李凱城大校寫的《向毛澤東學管理》,發現毛澤東是OD中的頂尖高手,且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完備而頗具特色的組織發展體系。
1
毛澤東的組織管理方法:人性假設
人性假設是管理的基石,毛澤東對組織的管理建立在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的基礎上。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人性是具體的,人可以改變的。
他主張“教育群眾組織起來為共同利益而奮斗”。通過長期的艱苦奮斗,不僅可以改造客觀世界,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改變了人的思想,提升其精神境界。
即所謂的“借假修真,以事煉人”。
2
毛澤東的組織管理方法:精神聚眾,先解決為誰戰斗的問題
如何凝聚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背景,成分復雜的人,蔣介石重“利”,以高官厚祿從各大軍閥處挖來了諸多將領,但是,靠物質激勵來凝聚人是有其局限的。
曾國藩曾說:“古來名將得士卒之心,蓋有在于錢財之外者;后世將牟,專恃糧重賞優,為牢籠士兵之心,其本為已淺矣。是以金多則奮勇附蟻,利盡則冷落獸散?!?/p>
這其實也是如今很多企業的痛點。
毛澤東凝聚人更依靠的是精神信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與某種具有絕對價值,超越性的東西聯系起來,并從中獲得意義。
只有這樣才能不論在如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會繼續戰斗下去。
他曾說“不但要有一班刻苦勵志的人,而且要有一個大家都信守的主義,主義好比一面旗幟,旗幟豎起來之后,人們才有所趨附。
既有了主義,又有了人,剩下的任務就是去建立一種組織,把信守這個主義的人組織起來,并通過這些人,拿了這個主義去聯絡更多的人?!?/p>
這其實就是使命驅動,如阿里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以及華為最早期的“科技興國”。
3
毛澤東的組織管理方法:構筑共同思想平臺才能共同看見
1)重視思想平臺統一
思想掌握一切,是一切的底層平臺,所以毛澤東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倡導大家學習理論。
一些人覺得,軍隊只要能打勝仗就行了,又不是學校,為什么要學習理論,毛澤東解釋:“領導經常要做決策,許多人參與決策,如果大家思想方法一致,考慮問題有一個共同的思想平臺,那么就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見。
就怕事到臨頭了,你一個意見,我一個意見,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到最后沒法做決策或者即使做出了決策,執行起來也走樣。因為心里不服啊。
所以,哪怕環境再辛苦,再緊張,我們也要堅持理論學習。如果不學習,那打起仗來就不得了了,諸子百家都出來了。誰也說服不了誰,那時候再想學就晚了?!?/p>
2)政治工作貫穿始終
“沒有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沒有進步的政治工作去執行這種貫注,就不能達到官長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發官兵最大的抗戰熱忱,一切技術和戰術就不能得到最好的基礎去發揮他們應有的效力?!?/p>
3)思想工作先行
每當遇到重大轉折關頭,如國際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黨的路線方針調整,或者部隊領受重要任務、體制編制面臨調整時,都會進行廣泛深入的思想教育,以統一思想,克服行動中的障礙。
而且紅軍時期,毛澤東會經常把一些連隊的黨代表召集起來,教他們如何做思想工作,而且極為細致。
如:為確保談話效果,在談話前,要調查談話對象的心理及環境;談話時,要站在同志的角度,用誠懇的態度;談話后,要記錄談話的要點及其影響等。
4)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結合
毛澤東強調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著眼提高官兵的思想覺悟。
“我們應該深刻關注群眾的生活問題,從土地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
婦女群眾要學習犁耙,找什么人去教他們呢?
小孩子要讀書,學校辦起來了沒有呢?
對面的橋太窄會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
一切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
要使人民群眾意識到我們代表他們的利益,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
要使他們從這些事情出發,了解我們提出來更高的任務,革命戰爭的任務,擁護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國去,接受我們的政治號召,為革命的勝利斗爭到底?!?br/>
4
毛澤東的組織管理方法:逐步改造新人,讓新人迅速具備戰斗力
解放戰爭時期,很多國民黨紛紛投靠共產黨陣營,共產黨軍隊勢力不斷壯大,如何改造他們的思想,讓他們迅速融入并且進入戰斗狀態呢?
例如1948年10月18日國民黨第60軍加入了共產黨,對其改造步驟如下:
1)干部進駐:
派有改造184師經驗的徐文烈擔任政委、改造東北軍111師經驗的王振乾擔任軍政治部主任,同時派入410名干部,配齊了政治工作干部。
2)松土:
發動大討論,讓每一位士兵“倒苦水“,暢所欲言,把在國民黨軍隊中受到的委屈,難言之隱等都說出來,說到動情處,臺下百號男兒都跟著流淚。
3)自我批判和交代:
“階級自覺運動“,每一位官兵交代自己和別人在內戰時期做的反共和對不起人民的事情。
4)教育(思想變革):
進行戰爭觀念教育、內部團結教育和政策紀律教育,通過一對多,一對一的形式進行。
5)凍結(實踐的成功驗證):
邊改造,邊建設。
一般教育工作不會進行太久,會馬上進入到實踐——去打仗,而且剛開始會分配一些相對容易的戰斗;
等到幾次小的勝利之后,這支改造過的軍隊信心大增,就基本沒什么問題了。
5
毛澤東的組織管理方法:積極調動和激活個體
1)走群眾路線
毛澤東一再強調:“人民群眾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力量”。
蔣介石在敗退臺灣前曾多次開會總結失敗的教訓,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
“我們在進攻中雖然占領了很多城市,卻要處處設防,尤其是交通要點和后方基地都重兵據守;
每處至少布置一個團以上兵力,我們的兵力就這樣四處被分散了,并且都成了不能隨機動使用的“呆兵”;
而共軍則能隨時集中主力,采取主動,在我們正面積極活動,伺機突襲,將我逐個擊破?!?/p>
而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如此,就是因為對于戰斗至關重要情報網絡,戰略性物資——糧草的儲存和運輸都是大部分都是靠群眾來解決的。
2)大家想辦法,人人出主意
有人曾問周恩來,為什么蔣介石飛到哪里,哪里就打敗仗,毛澤東天天在陜北,共產黨卻處處打勝仗。
周恩來說:“我們的軍隊不但在政治方面是民主的,在軍事方面也有民主。我們有時還容許士兵討論作戰命令。
每個戰斗小組都開‘諸葛亮會’,取‘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之意。
上級命令不可能很具體,下到連隊后,戰斗小組就開‘諸葛亮會’討論如何具體執行,這樣充分發揮了士兵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這在短兵相接的今天,更是特別需要?!?br/>
6
毛澤東的組織管理方法:打造鐵的紀律,變強制為自覺
毛澤東說“紀律是執行路線的保證,沒有紀律,黨就無法率領群眾與軍隊進行勝利的斗爭……
有幾個基本原則是不能忽視的:
①個人服從組織;
②少數服從多數;
③下級服從上級;
④全黨服從中央;
……
黨的紀律是帶強制性的;但同時,它又必須是建立在黨員與干部的自覺性上面,絕不是片面的命令主義?!?/p>
如何搞紀律教育,部隊的做法如下:
搞好入伍教育,一般用兩到兩個半月時間建立紀律觀念。
搞好經常性教育,不斷強化紀律意識。毛澤東說:“我們軍隊里頭要經常進行三大紀律、八大注意的教育。只要你空幾個月不搞,就送松松散散了,一年要鼓幾次氣?!?/p>
結合典型事例,開展隨機教育,抓住每天發生的事情,作為案例進行現場教育。
7
毛澤東的組織管理方法:讓大家力出一孔
1)自我批評,凝聚班子
組織內部如何團結,尤其是班子成員之間的團結,直接決定了一個組織的凝聚力和團隊的戰斗力。
如何實現團結,毛澤東提出的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很多人都怕自我批評,不敢去面對,怕會影響團隊的士氣和氛圍,其實不用擔心,只要方法得當,越是能自我批評的團隊,反而凝聚力會更強。
一團和氣所帶來的只有虛假的繁榮和脆弱,敢于面對彼此缺點和不足,并能在實踐中共同持續改進,才能帶來事業的成長和堅如磐石的凝聚力。
2)重視作風
雷厲風行:“接力棒”作風,上級有指示,就像接力賽跑一樣,一級一級接下去,傳達不過夜,然后執行結果再一級一級傳上來。
艱苦奮斗:毛澤東歷來主張軍隊要艱苦奮斗,成為模范。井岡山的“紅米飯、南瓜湯”,長征路上的“野菜充饑意志堅”,抗日戰爭住土窯、吃黑豆,解放戰爭小米加步槍。
爭優創先:以競賽激發官兵斗志。解放戰爭時期的殺敵立功。
以身作則:干部以身作則,力當表率。
3)態度決定行為
“很多人對官兵關系,軍民關系弄不好,認為是方法不對;
我總結告訴他們是根本態度(或根本宗旨)問題,這態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從這態度出發,于是有各種的政策、方法、方式。
離開了這態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錯的,官兵之間、軍民之間的關系便決然并不好?!?/p>
4)關心激發心力
“我們都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相互幫助?!?/p>
關心包括三個方面:
思想上關心:通過思想教育和實際戰斗,不斷提高思想覺悟;
業務上培養:關心士兵的前途和發展;
生活上愛護:像親人一樣,問寒問暖,排憂解難。
8
毛澤東的組織管理方法:培養隊伍
1)培養什么?
理論聯系實踐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在抗大講課時,毛澤東格外注意聯系國際國內形勢,有注意聯系學院的實際情況。
每逢講課前一夜,毛澤東都在窯洞附近大樹前掛上馬燈,請來學員、干部了解情況。
抗大的政治理論教育也從不安排長篇大論,而是根據實際需要。學院缺什么,就補什么。
急用的先學,不急的則后學或暫時不學。
2)如何培養?(因材施教)
文化程度較低、接受能力較差的工農干部,抗大首先安排文化補習,教學強調少講多做。
先講必要的前提,然后才來發問,把大問題分成若干小問題,每個問題中有一定聯系;使得聽者能在教員的誘導下,從問題的各個側面,了解到問題的全部。
知識青年,以問答式教學為主,組織學員開展自學和討論,充分發揮其善于思考的優點。
有豐富經驗的高中級領導干部,則強調以自學為主,學習與研究相結合,利用難的機會學習,組織來自全軍各部隊的領導干部相互交流,認證總結帶兵、作戰經驗,不斷充實抗大的教學內容。
3)不求系統,少而精
教學方法力求重點突出,畫龍點睛,講清基本觀點即可,不刻意追求系統完整,主張戰時培養干部要“少而精”的原則。
毛澤東多次說到:“書不能讀的太多,讀多了就會走向反面,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修正主義”。
他還談到,從陸軍大學畢業的國民黨軍官都打不好仗,而從黃埔軍校只學幾個月就出來的人卻能打好仗,這絕對不是個別現象。
4)互補短板
知識分子工農化,工農干部知識化。
5)從戰爭中學習戰爭
打一仗,進一步。
毛澤東曾談到,自己原來不會打仗,也沒讀過什么兵書,所以建軍初期打了一些敗仗。因為善于總結,才變得比較聰明起來,勝仗也就越打越多。
為什么很多企業家樂于從戰爭和軍事中學習企業管理,因為戰爭是矛盾最激烈的表現,必須步步為營,抓住事物的本質,隨機應變才能生存下來。
毛澤東在長期戰爭中所積累的組織發展的智慧,值得每一個組織的管理者去思考。
本文來源:和信學社 作者:武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