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如何高效地管理和發展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勝任力模型作為一種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工具,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
01勝任力模型為什么得到廣泛應用?
據資料統計,《財富》500強中超過半數的公司應用勝任力模型。在一項基于全球426家公司的調查中,有80%的公司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應用勝任力模型。
市面上對勝任力模型的理解和定義多種多樣,百家爭鳴。勝任力模型通用定義是:
用行為方式來定義和描述績優員工所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通過不同層次的具體行為描述,確定核心能力的組合和很好的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練程度(能力水平);這些行為和能力是穩定的、可衡量的、可觀察的、可培養的,與績效高度相關的員工的個人行為。
由此可見,勝任力模型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它是一種人才標準;
2、它是區分績優人員與一般人員的核心特征、
3、它是行為化的描述;
4、它是可觀察和衡量,且不是一層不變的。
勝任力模型很好的回答了什么樣的人能夠勝任崗位工作。
02勝任力模型發揮什么價值?
勝任力模型可以應用于人才的招聘與甄選、組織的薪酬與績效管理、培訓與發展體系設計、職業生涯規劃、人才盤點等多個方向。
①在【人才盤點】中的應用
很多企業都會定期采用年底述職以及定性評估的形式進行人才盤點,這些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缺乏科學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
1、人才盤點前的準備工作
就是建立目標崗位的勝任力模型,這是整個人才盤點工作的基石,是后續能力評估、潛力評估以及人才盤點會討論內容的標準和依據。
2、基于勝任力模型的人才盤點
人才盤點一般從員工的績效表現、能力水平、潛力狀況3個方面進行評價。評價員工在現任崗位表現出的能力水平可采用360度評估或上級評價。
3、人才盤點結果的應用
在人才盤點會上,可發現高潛人才、確定各關鍵崗位繼任人、重點人才來年升職轉崗個人發展計劃、盤點群體整體的優勢、不足以及來年的培訓培養方案等。
②在【招聘與甄選】中的應用
企業基于勝任力模型的招聘與甄選能夠使選人的依據科學明確,在通過圍繞勝任力模型精心設計的評價中心技術,這樣更能夠深入挖掘真正影響工作績效的個人條件與行為特征,預測力更強。
1、設計招募信息
企業為該崗位建立細致的勝任力模型,將其作為關鍵識別點加入到招募信息中,精準傳遞信息,幫助應聘者辨識自己與該崗位的匹配度,避免“海投”。
2、設計甄選工具
在設計甄選工具應緊密圍繞崗位勝任力,選取其相對應的測評工具,通過工具的有效組合,確保每項關鍵勝任力都有2個工具能夠覆蓋,提升測評效果。
3、面試中的觀察與評價
企業應該建立統一的評價標準,在面試過程中能夠緊密圍繞崗位勝任力提問,提升面試效率,并作出相對統一的判斷。
③在【員工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應用
企業通過建立以勝任力模型為基礎的任職資格標準,明確企業中各層各類崗位人員所需具備的素質要求,明確企業期望員工具備什么能力以及如何發展。
1、規劃階段
對照企業各層各類崗位的任職標準,員工就能夠選擇自己下一步努力的目標職位,而且能夠知道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達到目標職位的要求。
2、培養階段
在確定培養方案時,勝任力模型中的勝任力維度提供了培養的框架??梢詤⒄涨捌谠u估得出的候選人目前水平與目標崗位要求水平之間的差距也能確定各項能力培養的優先級。
3、評估階段
在規劃制定后的實施過程中,每到一個實施階段末期,都需要對員工所要提升的能力現狀進行評估,從而了解前一階段培養工作的成果,同時適時調整培養方案。
4、調整階段
在職業生涯中,員工有時需要在不同的職業通道中轉換,此時,可綜合員工的勝任力評估結果與其職業興趣,結合目前崗位與目標輪換崗位對能力要求之間差異的大小,確定最終崗位輪換的目標。
企業依據這樣的標準,通過有效的測評方法、完善的制度規則、及時的反饋輔導,幫助員工發現自身不足,為其量身打造一套職業生涯規劃體系。
04如何快速構建勝任力模型?
關于勝任力模型的構建,市面上諸如快速建模、敏捷建模、工作坊建模等各種方法讓人眼花繚亂、目不睱接,這幾種方法之間到底有何異同點?其實,勝任力模型的構建歸根結底就是兩種方法,一是歸納法,二是演繹法。
歸納法是指通過訪談調研,甄別目標群體中高績效與一般績效者在工作中表現出的不同特質,挖掘并歸納出實現績效優異所需要的個人素質,進而形成勝任力模型。麥克利蘭當時就是使用這種技術進行建模的。歸納法的主要方法有工作情境分析、行為事件訪談、焦點小組訪談、問卷調研、模型編碼、數據統計分析等。
演繹法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它主要從企業企業核心價值觀和戰略目標等因素推導出目標群體所需要的素質特點,對這些素質整理加工后形成勝任力模型。演繹法的主要方法主要有戰略文化演繹分析、高管訪談、頭腦風暴法、專家小組討論、對標分析。
勝任力模型不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一種戰略思維。它幫助企業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通過科學的評估和管理手段,保持競爭力和持續發展。企業在實際操作中,不僅要重視模型的構建和應用,還需要動態調整和優化,以適應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