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績效考核制度對于企業和員工的價值和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激發員工積極性,提升員工自尊心和滿足感,同時促進企業發展目標達成,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然而在企業實際運行中,績效考核管理中的誤區卻致使企業偏離了績效考核的初衷,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發生。
下面我們整理了績效考核管理中常見的10個問題,大家看看是否符合自己公司的情況。
問題1:亂套考核模式
考核模式有很多種,傳統模式、MBO模式、BSC模式等模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不同規模的公司應該建立不同模式的績效考核體系,有些公司照搬照套別的公司的成功模式,主觀臆想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忽視實效性的做法,結果事與愿違,其最終導致績效考核體系流于形式。
問題2:考核成本過高
考核成本包括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員成本、考核的計時成本、考核的材料耗費成本等,有些企業考核程序繁瑣,簡單問題復雜化必然帶來考核成本的升高;但不能否認的是復雜考核要比簡單考核更加有效,更有說服力,克服中間的矛盾對于降低考核成本至關重要,否則由于過高的考核成本將導致績效考核半途而廢。
問題3:考核目標不明確
考核定位是績效考核的核心問題,考核定位問題的實質就是通過績效考核要解決什么問題,績效考核工作的管理目標是什么。對績效考核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現在考核缺乏明確的目的上,僅僅是為了考核而進行考核,導致考核目的的定位狹窄,例如,某公司的考核目的主要是為了年底分獎金。
問題4:考核角度片面
很多公司推行績效考核時,只關注單個員工的業績好壞,而忽視了對團隊的考核,這是不科學的,從管理角度看也會帶來不可忽視的惡果。首先它會錯誤地引導員工培養“獨狼意識”,并不惜犧牲同事的利益,破壞組織內部的協調關系;其次,它會產生“木桶效應”,由于業績上存在一個“短木板”,而降低整個“業績桶”的承重能力或使用壽命。
問題5:考核指標空泛
很多公司提取考核指標過于空泛化,只是根據現成的指標庫或模板生搬硬造,而沒有根據公司的戰略規劃、業務流程、行業特性、發展階段、組織特性、員工特性等進行深入的分析,導致進行考核的關鍵業績指標具有普遍性,而不具有適合公司特征的針對性。由此必然導致考核結果的失真,并且很難獲得員工的認同。
問題6:考核工具不合適
考核工具有多種選擇,不同的職位或不同的工作要求都必須選擇不同的考核工具。比如A職位程序化程度高,工作環境變動低,工作自主性低,可考慮選擇與工作標準進行比較的考核方法,而B職位程序化程度低,工作環境變化高,工作自主性高,則可以考慮采用非結構化比較的考核方法。很多企業還不善于根據職位的變化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法,由此導致考核結果的不準確性或不合理性。
問題7:考核周期紊亂
考核周期就是指多長時間進行一次考核,不同的績效考核指標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對于任務性的指標可能需要較短的考核周期,比如一個月,有些公司等到年底才進行考核,最終只能憑借主觀感覺;對于周邊績效指標,這些關于人的指標,平時具有穩定性,需要較長時間得出結論,如果平時不記錄到期考察就找不到依據。
問題8:考核關系混亂
有效考核必須確定好由誰來實施考核,也就是確定好考核者與被考核者的關系。某公司采用的方式是由考核小組來實施考核,這種方式看似保證考核的客觀、公正,但是有很多不利的方面。管理者對于被管理者的績效最有發言權,而考核小組在某種程度上并不能直接獲得某些績效指標,很多時候用考核小組進行考核是片面的。
問題9:考核結果失效
很多公司的績效考核結果應用性很差,有的公司的考核結果與其他體系毫無關聯,長此以往,最終導致員工對考核的不信任和冷淡,使考核僅僅成為書面化的“走過場”,有的公司則矯枉過正,將考核結果濫加應用,使員工對考核心存恐懼,最終導致員工的業績不升反降。
問題10:考核體系疏漏
很多公司片面強調績效考核的重要性,卻忽視了與之相關聯的其他體系。比如職位分析、職位評價、素質測評等。一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應該建立在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平臺之上。如果其他體系沒有完善,是不可能做出一套滿意的績效管理體系的。
企業在進行績效考核時,需要注意到這些常見問題,避免社會回歸,只有這樣,績效考核制度才能真正將企業和員工的潛力和價值挖掘出來,實現公司的快速發展。
關于紅海云
紅海云是中國領先的新一代人力資源管理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核心產品紅海eHR系統,打破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功能模塊數據割裂的局限,從核心人力管理、勞動力管理到戰略人才管理,涵蓋人力資源業務12大模塊,百余項功能一體化布局。并通過紅海云RedPaaS平臺、RedAPI平臺、自動化運維平臺等底層數字化配套體系的賦能,讓紅海云eHR系統擁有了業內領先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迄今為止,紅海云服務的客戶已成功覆蓋華北,華東、華南、西南地區市場,已有逾千家大中型企業借助紅海產品獲得領先的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能力,廣泛分布于國企事業單位、地產、銀行、醫藥、物業、物流、餐飲、服飾等行業,包括中國銀行、保利物業、石藥集團、以嶺藥業、科興生物、中金珠寶、華宇集團、祥源控股、雪松控股、真功夫、中郵金融、影兒集團、比音勒芬、曹操出行等眾多頭部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