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每月“等發工資”是許多當代年輕人共同的期盼之一。
什么是工資條?工資條,又稱薪資單或工資單,是用人單位發給員工的一種文件或電子記錄,詳細記錄了員工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個月)內的工資細目。它不僅反映了員工的基本收入情況,也包括了可能影響工資總額的各種因素,如獎金、加班費、扣除項(例如稅收、社會保險費、公積金等)以及其他可能的補貼或扣款。
因為薪資保密,大家基本只能在發下來時偷偷看一眼自己的工資條。
但工資條包含哪些關鍵信息?每月應發和實發怎么差那么多?有哪些注意事項?
很多人領了多年的工資,卻未必說得清楚。
如果你對此也有疑問,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
01工資條包括哪些關鍵信息?
雖然各家的工資條可能不太一樣,但核心內容還是會或多或少地相同。
常規的工資條,一般由基本信息、薪資結構、扣款、補充款項等幾部分組成。
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工號、部門、職位、職級、入職時間等。多個關鍵詞并列不僅是為了確定身份,方便區別核算,也有避免員工“重名”可能錯領或混淆的考慮。
緊跟基本信息的薪資結構,通常包括基本工資(或崗位工資)、績效工資、業務提成、獎金、補助津貼、加班工資等。
因行業、公司、崗位、個人不同,出現在各自工資表的選項可能有細微的變化。
比如補助類,通常包含生活補助、交通補助、話費補助、住房補貼、出差補貼等,拆分或合并計算都很常見。如不含補助,則不會體現。
崗位津貼經常作為工資的一部分而存在,但只針對特定崗。比如在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作業,會有相應的津貼及發放標準。
扣款項目,是應發工資區別于實發工資的關鍵。
目前工資條中的扣款主要包括遲到扣款、請假扣款(如病假、事假等)、代繳代扣(如社保、公積金、個稅等)、生活扣款(如住宿費、伙食費、電費、停車費)以及保險費、工會費、企業年金等方面的扣除。
為避免延遲統計或發薪失誤可能帶來的紕漏,工資條中往往還有“補發工資”的選項,與“扣款”同列,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以上是在職人員常見的工資條選項。
在發放離職人員的工資條時,為減少經濟糾紛,在原工資條所含內容的基礎上,往往還會增加相應的選項,比如報銷款、借款、離職補償金等。
當應發工資減去各種扣除或補發金額,實發工資基本也就塵埃落定了。
02工資條,發現這些情況要警惕
雖然工資條只是用人單位定期給到員工發放工資明細的紙質或電子材料,但計算和發放工資時存在以下情況還是得注意:
1)工資總額低于最低工資標準。
目前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這意味著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如果有正常提供勞動,到手工資卻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甚至倒欠,就要當心了。
2)扣款超綱。
很多單位為規范內部管理,對于遲到早退或違規違紀的人,往往采取扣款處理。
這么做可以理解,但單位一般是無權隨意扣除員工的基本工資的。屬于浮動績效工資、獎金的部分,在雙方合同具體約定的情況下才可以扣除。
而且扣除有比例限制,扣除后的剩余工資也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具體可參考《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16條。)
03發工資條時需要注意什么?
別看工資條事情小,引發的問題也不少。
比如公司不給工資條,員工索要無果,給告到法院的;有發工資時沒確認好,存在多發或少發,事后引發爭議的。
為了避免類似情況,HR朋友在發放工資條時建議做好這3點:
做好工資領取確認、配合發放工資條、保存工資支付臺賬至少2年備查。
這點在勞部發〔1994〕489號《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6條中也有明確:
用人單位必須書面記錄支付勞動者工資的數額、時間、領取者的姓名以及簽字,并保存2年以上備查。用人單位在支付工資時應向勞動者提供一份其個人的工資清單。
除此之外,地方性的《工資支付條例》中也有補充規定。
其實這不僅是對員工權益的保護,也有幫助用人單位規范薪資發放和規避相應的風險的考慮在里面。
綜上所述,工資條不止是一個簡單的經濟交易記錄,了解和掌握工資條的相關知識,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不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我價值和市場定位,也是維權和實現個人目標的基礎。面對工資條,我們應當了解清晰,才能確保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時促進個人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關于紅海云
紅海云是中國領先的新一代人力資源管理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核心產品紅海eHR系統,打破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功能模塊數據割裂的局限,從核心人力管理、勞動力管理到戰略人才管理,涵蓋人力資源業務12大模塊,百余項功能一體化布局。并通過紅海云RedPaaS平臺、RedAPI平臺、自動化運維平臺等底層數字化配套體系的賦能,讓紅海云eHR系統擁有了業內領先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迄今為止,紅海云服務的客戶已成功覆蓋華北,華東、華南、西南地區市場,已有逾千家大中型企業借助紅海產品獲得領先的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能力,廣泛分布于國企事業單位、地產、銀行、醫藥、物業、物流、餐飲、服飾等行業,包括中國銀行、保利物業、石藥集團、以嶺藥業、科興生物、中金珠寶、華宇集團、祥源控股、雪松控股、真功夫、中郵金融、影兒集團、比音勒芬、曹操出行等眾多頭部企業。